广东踏信冷链物流在北京、、重庆、昆明、西安、兰州、银川、乌鲁木齐、广州、武汉、长沙、济南、石家庄、大连、沈阳、南京、广东等地均设有分支机构和自行管理的仓库及一大批长期合作的车辆。均能为贵公司产品达到各地的接货、入库、配送提供服务。
技术创新是能源转型的决定性因素和主要动力。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需依赖和仰仗借助技术创新加速能源转型以实现低碳冷链发展起到决定性因素和根本动力;以能源结构转型为重点优化能源市场体系。以促进冷链物流对新能源利用的比例,以及促使绿色冷链朝着高质量方向发展;治理创新是推动能源可持续转型的根本保障,且推动多层次核心技术领域协同创新。能源转型亟需各领域协同创新、共同参与核心技术在更大范围的应用,冷链物流也概莫能外,借助核心技术创新的新能源应用于冷链活动的各个环节和层面上,为冷链高质量发展寻求多元化的低碳能源储备;后,大力发展新型能源特征的智慧能源体系。新型能源的生态性必然影响到冷链活动的环境友好、生态保护及修复的行动中去,也为冷链智慧化能源供给提供更多的选择,以及智慧能源赋能于冷链,减少冷链对环境的排放和破坏。
三、双碳目标下冷链高质量发展的痛点堵点
众所周知,冷链物流是指农产品/食品在前端的原产地采收开始,历经分拣、分级包装、入库预冷、运输、冷藏、流通加工、配送及销售全过程全链条保持低温或恒温状态下的流通活动。在双碳目标下冷链全过程不同程度地存在碳排放,诸如冷链产品/食品前端原产地温室的气体碳排放占据较大的比例,直接对大气臭氧层产生破坏而影响到生态环境,冷链物流在其全链条中也会产生相当数量的碳排放,在双碳目标下都是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的痛点堵点,具体包括如下:
(一)冷藏运输及配送装备碳排放
冷链运输及配送所产生的碳排放,以及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比起普货物流更大且对石化能源的消耗更多,主要体现在冷链产品输送的各种运输载具,借由化石能源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使用过程中会新增大量温室气体CO2,排放一些有污染的烟气,而二氧化碳的排放导致的温室效应和气候极端变化使得人类的生态变得越来越脆弱,雾霾和酸雨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加之我国冷链物流产业及其供应链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市场组织化程度低,链条上的组织协同能力偏低,导致冷链物流社会成本高,成为其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痛点。
(二)冷藏冷冻仓储设施的碳排放
冷链创造的时间价值需要大量的仓储设施,以确保对市场的有效供给,然不论是冷链仓储设施,还是冷链仓储管理都存在高耗能、高排放的特点。冷链仓储环境需消耗大量的能源,且因制冷设备工作过程中也会产生温室效应。
(三)冷链加工、包装及其材料的碳排放
一方面,在冷链的流通加工和包装活动中会产生一定数量的碳排放,特别是借由石化能源转化的电力消耗,另一方面冷链包装材料除个别传统的、高成本的包装材料,大多数采用的是化工合成的包装材料,且制作这些包装材料主要原料是石化能源及其附属产品,甚至完成包装后难以回收和降解,会因冷链包装材料用量急剧上升造成对环境的破坏越大,也就间接地造成碳排放增大。
(四)冷链产品/食品销售环境的碳排放
这是冷链产品末端需要大量的便于销售的冷藏冷冻柜设备,每天消耗大量的电量以维持冷链产品/食品的低温状态。随着我国消费市场的不断升级,不论是传统零售业态超市和便利店,还是新兴业态的生鲜电商线下生鲜品自提柜,还是网点配送冷藏柜都会消耗更多的能源,产生更多的碳排放。
我国能源供给结构的极不合理性造成冷链物流对能源分配的不均衡性。众所周知,水力发电产生的电力能源在我国西部十分充足,但其经济发展水平及人口比例极低,电力能源却无法适时消费,而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但电力能源极其匮乏,能源消耗极大,我国可做到“西电东输”,但与东部发达的经济相比,仍存在巨大的缺口,且随着东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消耗居高不下,则更多地利用石化能源发电以满足国民经济各产业的需求,对环境影响极大。一方面需要我国尽快实现能源的转型以及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减少对传统石化能源的过分依赖,另一方面也需要冷链物流自身节能技术、低碳技术的持续创新和协同创新,冷链物流尤其要加大对再生能源比重,比如光伏、太阳能、风能及潮汐能等能源的利用。
四、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实现冷链高质量发展的客观条件
1.冷链物流发展的政策导向
自2010年以来,政府每年都有印发促进冷链物流及供应链发展的支持政策,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多达30余项。从中反映出政策的高频率性,持续频繁的政策供给,不仅直接推动冷链及其供应链快速发展,也为冷链提质增效发挥重要的作用及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冷链物流关系到国家安全、食品安全
物流指出饭碗要端在自己的手中,从国家安全观视角下食品质量安全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底线思维为基线,冷链物流不仅是国家安全、食品安全的“提供者”,更是国家与食品安全的“守护者”。在中央政府实施双循环战略的大背景下,不仅要建设和强化冷链统一的,构建国内大循环做好自己以应对未来的诸多挑战,还要加强国内与国际市场的联动互动,以优化提升的抗压能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以更高水平开放的姿态,确保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及食品安全。
3.冷链需求侧倒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速
随着消费市场对生鲜食品品质化、安全化的消费升级,需求侧呈现出多样化、差异化和个性化特征,需要冷链供给侧采取相应的调整,在满足消费者吃好、吃饱的前提下,逐步朝着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吃得营养的方向发展。这一切不仅促使冷链物流服务供给发生前所未有的调整和改变,需要冷链行业内部协作体系相应地进行重构,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冷链行业的组织结构、市场结构、服务结构及流程结构,推进冷链行业的腾笼换鸟和弯道超车。
4.倡导绿色发展、低碳转型的政策风向标
在中央政府反复强调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大环境下,国民经济相关产业都在走绿色发展、低碳转型的创新之路,无一例外冷链行业持续秉承生态与环保理念的谋求高质量发展。绿色冷链、低碳冷链、生态冷链不仅要落实在思想观念上,还要践行在行业发展的实际应用上,凭借科技创新、模式创新等方式实现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
5.冷链基础设施及其供应链体系的建设全面加速
冷链物流在我国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受消费升级及生鲜电商的快速发展,使冷链行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具体表现为冷链行业的优化升级,不论是行业内增速加快,还是行业外投资主体踊跃投融资冷链领域,呈现出冷链基础设施投资的热潮。冷链行业整体市场化、组织化程度不高,亟待行业内的资源整合,以提高行业整体的市场绩效,就需要重点培育冷链物流及供应链头部企业,完善国内国际冷链供应链网络体系。
6.新旧动能转换呼唤冷链行业浴火重生
按照新旧动能转换的战略部署,国民经济各行各业按照“四新”和“四化”的战略目标谋篇布局,就冷链行业而言改变由以往的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根本性转变。即一方面要大力培育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的“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及新模式”;另一方面加快实现冷链物流产业智慧化、冷链跨界融合化、冷链品牌高端化及冷链绿色化进程。冷链实现“四新”发展的本质就是自主创新,而冷链实现“四化”的目标是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
7.重大突发事件风险防控意识日益增强
自2020年物流疫情全球大流行,唯独我国经济持续保持增长,但这场疫情也给我们带来了诸多的警示和反思,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应急物流、应急供应链、应急冷链逐步成为经济社会关注的焦点核心问题,即应急冷链及其保障体系事关国家及食品安全的意识不断增强。构建基于国家食品安全视野下的冷链物流应急供应链体系,不但为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也赋予冷链物流确保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多的责任担当。
(二)冷链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1.构建绿色低碳冷链供应链体系
冷链高质量发展必须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而构建绿色低碳冷链供应链体系则是一方面纵向贯通冷链产业链、价值链及供应链的上中下游合作伙伴乃至战略联盟,建立绿色发展共同体;另一方面还需从横向层面实现绿色低碳水平一体化的协作创新体系,总之构建冷链供应链绿色低碳发展的命运共同体。